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头胸甲表面隆起,密布绒毛;额、侧胃、中胃、后胃以及前鳃区,各有长短不等的颗粒隆脊,额脊短,具颗粒,中胃脊不间断,前鳃脊与后胃脊相间断;心区有1对隆脊,中鳃区、后鳃区共有3对隆脊。额分6齿;中央齿略长于其他2对额齿,但位置较低;第1侧齿位置最高,指向前侧方,末端钝尖;第2侧齿最窄,以1较深的缺刻与第1侧齿相隔。眼窝背缘倾斜,具细颗粒,内眼窝叶钝三角形;腹内眼窝叶不突出,齿形。前侧缘具6齿,前5齿粗壮,第1、第2侧齿较平钝:第6齿最小最窄,不突出超过前5齿。
第2触角基节与前额相连,具低的颗粒隆脊。
第3颚足表面具绒毛,长节外末角略向外突出。
螯足粗壮,不等称,密具绒毛及分散的颗粒:长节前缘具3刺,刺间及近体端具一些刺状疣突,后缘具纵颗粒列。腕节内末角具1壮刺,外侧面具3小刺,各有1条颗粒隆脊延伸向后方。掌节背面覆盖绒毛及分散的颗粒,具5刺;外侧面具3列颗粒隆脊,内侧面中部具1颗粒隆脊;腹面具横向排列的鳞形刻纹及分散的颗粒。指节较纤细,具纵向的沟、脊。
游泳足长节的后末角具1刺,腕节、前节、指节的前缘、后缘具长毛;前节后具9-10小刺。
雄性第1腹肢纤细:末半部细长,末端唇部粗短,背内侧具1列小刺从近末端延伸至颈中部。
雄性腹部近塔形,第1—第5节愈合。第2—第4节中央各有1条光滑隆脊:第6节长与宽相近,侧缘基拱曲:尾节三角形,长稍大于宽。
第2触角基节与前额相连,具低的颗粒隆脊。
第3颚足表面具绒毛,长节外末角略向外突出。
螯足粗壮,不等称,密具绒毛及分散的颗粒:长节前缘具3刺,刺间及近体端具一些刺状疣突,后缘具纵颗粒列。腕节内末角具1壮刺,外侧面具3小刺,各有1条颗粒隆脊延伸向后方。掌节背面覆盖绒毛及分散的颗粒,具5刺;外侧面具3列颗粒隆脊,内侧面中部具1颗粒隆脊;腹面具横向排列的鳞形刻纹及分散的颗粒。指节较纤细,具纵向的沟、脊。
游泳足长节的后末角具1刺,腕节、前节、指节的前缘、后缘具长毛;前节后具9-10小刺。
雄性第1腹肢纤细:末半部细长,末端唇部粗短,背内侧具1列小刺从近末端延伸至颈中部。
雄性腹部近塔形,第1—第5节愈合。第2—第4节中央各有1条光滑隆脊:第6节长与宽相近,侧缘基拱曲:尾节三角形,长稍大于宽。
大小
标本测量 头胸甲长/mm 头胸甲宽/mm
♂ 73.0 115.6
♂ 47.1 67.0
♀ 23.0 33.1
♂ 73.0 115.6
♂ 47.1 67.0
♀ 23.0 33.1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与善泳蟳Charybdis(Charybdis)notator十分相似,但本种头胸甲的背面具不平的、较粗糙的绒毛;中央额齿略长于外侧2对额齿,且位置较低;螯足掌节腹面不具纵沟;雄性腹部第6节侧缘拱曲。善泳蟳头胸甲的背面具均匀的绒毛;中央额齿略与外侧2对额齿等长,位置略与外侧2对额齿相当;螯足掌节腹面具纵沟;雄性腹部第6节侧缘近于平行。
标本信息
标本采集地 1♂,海南三亚,1955.Ⅳ.14;1♂,海南新村,1957.Ⅵ1.12;1♀,海南清澜,1980.Ⅳ.29;1♂,福建福州,1997.X1。标本颜色 头胸甲黄绿色,额区及胃区中部乳白色,两侧覆有对称褐色的斑块。螯足红棕色,掌节内侧面散布有白色斑点,指节深红色。步足褐色,具黄绿色条纹。模式标本产地 日本。